十六項冷鏈標準已于近日申報國家標準委員會(以下簡稱國標委),國標委將于11月向社會公示。10月26日,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冷鏈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劉衛戰告訴記者。
劉衛戰介紹說,冷鏈物流在我國還屬于新興行業,隨著現代物流的發展,近年也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起來。但由于我國冷鏈標準的制定、執行不盡如人意,使我國的冷鏈物流運行受到了很大影響。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超過20%的易腐產品由于缺乏冷藏設備,在運輸過程中造成嚴重浪費,僅水果、蔬菜的損失就高達750億元。
因此,冷鏈標準的制定、宣貫、執行已經迫在眉睫。這次申報的十六項標準集中在食品、藥品冷鏈物流方面,從物流業發展與物流市場的實際需要出發,突出了以物流服務為核心的原則。這些標準將極大的完善我國冷鏈物流的標準體系。
“但標準是死的,人是活的。標準的執行才是關鍵。而目前我國冷鏈標準化的癥結恰恰就在于執行難!眲⑿l戰直言。
信息化建設成“孤島”
伴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易腐食品銷量不斷增大。以先進的運營模式保證其溫度不斷鏈成為必要,而這樣的冷鏈體系,是由設施、技術、人員和標準環環相扣構成的。
“可以說,經過近兩年的發展,我國的冷鏈設施、技術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標準的執行成為冷鏈發展的薄弱環節!痹趧⑿l戰看來,標準的缺失是制約冷鏈發展的一個方面,國家有關部門對標準的管理尚未理清頭緒才是致命的。
2009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紛紛加大了對冷鏈項目的支持。商務部的放心肉工程、“農超對接”工程,質監部門的食品追溯系統,科技部支持的冷鏈物流企業運營公共信息平臺,農業部的蔬菜標準園建設等等,這些項目都有對冷鏈標準的相關要求。
但劉衛戰也不無擔憂地說:“大家的熱情雖然高,做法也很好,但各個部門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交流,最后的結果可能又造成新一輪的‘信息孤島’:各自在執行自己的一套標準,又不認可別人的標準!
這就造成了冷鏈標準的多頭管理、分散交叉,同時又都不全面,缺乏協調機制。這樣,多種標準在市場上往來沖突,不僅百姓感覺云里霧里,就連企業也不明就里。同時,多頭監管,也造成了“誰都管不好”的局面,出現了一些監管的“真空地帶”;出了問題后,又互相推諉,或默不作聲,這種局面必須盡快通過體制創新得到扭轉。
而在目前這種權利被分割的情況下,各部門應加強溝通交流。比如,各部委之間要建立一個冷鏈信息交流的平臺,讓冷鏈標準這個“島”,從各個方向都有通往大陸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