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我國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幾乎所有的實物商品都開始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銷售,從最初的圖書、機票、服裝、家電,再到嬰幼兒產品、酒類、電影票、酒店預訂等等。而從2009年開始不斷有公司開始嘗試通過網絡進行生鮮產品的售賣,像沱沱工社、中糧我買網、多利農莊等都屬此類中較早的一批。進入2012年之后,生鮮電商業更是迎來了集體性的爆發,京東商城、順豐優選、淘寶農業頻道、本來生活等紛紛涌入了這片藍海,為此這一年也被稱為“生鮮電商食品元年”。
據專家透露,目前我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約115億元,但總體來看生鮮電商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那么生鮮電商企業在不斷摸索前行的過程中,面臨著哪些經營方面的困惑,冷鏈宅配的難題又如何解決,對于未來的發展趨勢又怎樣看待?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沱沱工社供應鏈中心總經理劉宇先生和配送中心經理侯筱玲女士。
生意經——生鮮電商買賣不好做
2013年以來生鮮電商話題不斷,市場關注度持續升溫,為什么生鮮電商會突然熱起來了呢?“因為傳統電商領域做得差不多了,只剩生鮮電商這塊‘骨頭’可啃了,所以這塊市場還算是一片藍海。”劉宇告訴記者,其實冷鏈物流也是如此,超市、餐飲、便利店都服務的差不多了,便開始研究進入生鮮電商領域。
沱沱工社是從2009年底開始涉足生鮮電商,到目前已經做了三年多時間,算是最早的一批生鮮電商企業,同沱沱工社差不多同時進入這一領域的很多企業都已經轉型甚至倒閉了,由此可見生鮮電商并不是一塊人人唾手可得的蛋糕。
據劉宇透露,沱沱工社這兩年都不掙錢,大部分同行也都是在賠本賺吆喝,做的都很勉強,從2009年到現在能堅持活下來的根本沒幾家企業。而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劉宇也坦言:“一是靠拼爹,比如九城集團對沱沱工社的業務非常支持,資金投入很大,但是我們也要省著花才行;第二則是沉下心來,不斷摸索業務核心,研究整個生鮮電商產業鏈條的發展。”
據記者了解,目前生鮮電商市場的利潤空間的確不高,一方面產品本身價值不是太高,畢竟瓜果蔬菜、糧油米面等日常生活用品占大多數,以沱沱工社為例,單筆訂單的價格也就在220塊錢左右;另一方面生鮮電商冷鏈配送成本高昂,通常要比普通電商高出3倍左右,每訂單的供應鏈成本大約要50塊錢左右【即包括存儲(冷藏、冷凍)、分揀加工、訂單處理、冷鏈物流、冷鏈宅配等環節】。這兩方面原因使得生鮮電商企業如果不能保證每天有足夠訂單量的話,他們的日子就不會太好過。
但即便如此,當下還是有很多企業擠破腦袋往生鮮電商圈子里鉆,認為這是一片價值洼地。對此侯筱玲認為,企業要想在生鮮電商領域生存甚至盈利,除了控制好成本、保證訂單量之外,還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行。比如沱沱工社的優勢是產品品類較全,客戶想要買的東西都一般都可以在沱沱工社網站下單,不用再去超市或者其他網站選購。沱沱自有的農場,一年四季都可讓客戶體驗各季節果蔬的種植過程,這種體驗也可以幫他們吸引客戶。而像本來生活、順豐優選雖屬于同沱沱工社比較類似的品牌,但同樣各有各的優勢:本來生活是出自媒體,營銷能力比較強;順豐優選則是物流資源和配送網絡強大。
物流經——不僅是送貨上門那么簡單
做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是繞不開的話題,它是決定生鮮電商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也是生鮮電商企業最為頭疼的地方。目前國內大多數生鮮電商企業都是自建物流體系,像沱沱工社、本來生活、中糧我買,只有極少數聯姻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如上海的多利農莊和雅瑪多。我們常說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效率最大化,那為什么大多數生鮮電商企業都要花費人力物力財力去自建物流體系呢,是迫不得已,還是有其他考慮?
“沱沱工社的物流主要是服務沱沱工社自己的網站,當時自建物流也是出于無奈,因為沒有合適的冷鏈物流企業能夠承接我們的業務需求,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冷鏈宅配。”劉宇如是講道。一方面,當時冷鏈物流企業多是做B2B模式的干線運輸和城市配送,服務對象多為超市、餐館等大型目標,而具體到大街小巷的上門宅配服務則顯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生鮮電商的特點是小批量、多批次、多溫區(常溫,保鮮,冷藏,冷凍),傳統的冷藏車配送無法滿足這種特點的要求。所以沱沱工社自己開創了一套冷藏車+電動三輪車+保溫箱+低溫冰板的冷鏈宅配模式:冷藏車主要用于中轉,送到配送站點后,換成電動三輪車(放保溫箱+低溫冰板)送貨。這種配送方式有兩點優勢,一是成本低;二是靈活機動,尤其到北京二環內胡同送貨的時候更為明顯。
目前,這種創新的配送模式有效支撐了沱沱工社平均每天1000單以上的訂單量,也由此看出沱沱工社供應鏈團隊在物流方面的精細化研究和管理。但有趣的是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其實劉宇、侯筱玲最早都屬于物流圈外的非專業人士,自從沱沱工社開始做有機超市,他們才逐步研究冷鏈物流,包括供應鏈中心的選址、物流隊伍的搭建、配送流程的設計都是一步步摸索出來。不過,也可能正是這種管理人才向物流人才的轉變,才使得沱沱工社的精細化物流管理成為現實。
話說回來,那么第三方冷鏈物流為何服務不好生鮮電商呢?對此劉宇指出,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出發點不同,他們認為能夠把生鮮產品按時按地送到客戶手中就行,但實際上生鮮電商的冷鏈配送遠非如此簡單。“這一行不光是要賣商品,而是商品和服務要打包去賣,就是說這樣的商品就需要匹配這樣的服務。我們要求配送人員不僅僅是送貨,還要去收集消費者反饋信息,介紹商品特性、儲藏條件,甚至是無條件上門退貨等等。”總而言之,生鮮電商企業要求物流人員必須作為整個供應鏈條中的終端觸角,去吸收和反饋消費者對于生鮮產品的種種信息,從而幫助電商企業去調解和改善往前倒推的業務流程及操作標準。
“要做生鮮電商,就要從種植源頭了解產品是如何生長的,特性是什么,還要懂得如何加工、包裝、運輸,更要了解客戶的需求,任何一個環節做不好都可能造成消費者的不滿意。所以并不是說物流硬件好就能服務好生鮮電商,這里面人的因素很關鍵。”劉宇談道,或許他這番話就解釋了為什么做生鮮電商壓力大,第三方物流企業做不了。
談及今后沱沱工社的物流模式,侯筱玲表示除了為自己服務外,也不排除為其他生鮮電商企業服務的可能,如果今后有達到要求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也會考慮把物流全部交給他們來做。不過她認為,就現階段而言自己做是最好的,因為目前的配送隊伍比較成熟,可以保證客戶的購物體驗,帶動客戶在網站的重復下單。
客戶經——培養理念、回歸期望
“目前老百姓對于有機蔬果的認可度在不斷提升,原來只有高收入群體才會去購買有機農產品,但現在包括有小孩兒的家庭、對生活品質追求比較高的家庭都開始網上訂購生鮮產品。”侯筱玲說道,雖然生鮮電商需求在上漲,客戶群在擴大,但相比于傳統電商消費群體基數還是很小,生鮮電商市場要想有爆發式的增長,培養和引導消費者的生鮮電商購物理念很有必要。
那么這種理念和意識如何培養呢?記者認為有的放矢的廣告宣傳固然重要,像一號店在地鐵上、本來生活在出租車上的廣告宣傳,會吸引很多人去嘗試通過電商購買生鮮產品。但是有些人可能只是偶爾感興趣,購買一兩次之后就不再網購了,形不成粘性的消費習慣。如何增加客戶粘性?劉宇表示只有不斷地去豐富生鮮電商企業自身的產品種類,不斷地去優化管理,不斷地去完善終端配送服務能力,想要做好生鮮電商沒有捷徑可言。
有專家預測,未來生鮮電商將改變老百姓去超市、菜市場買菜的傳統消費方式,但這種改變有很長的路去走,因為其實兩者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傳統的買菜方式,可以讓消費者直接面對實體產品,擇優而選,但是對于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的消費群體不合適;生鮮電商雖然高效便捷,但是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客戶的選擇權——客戶在網上只能根據圖片選擇,實體產品則要由生鮮電商企業挑選好后送到客戶手上。
“很多客戶認為實際產品跟網上圖片的樣子是差不多的,但是送到家中之后,他就會感覺不舒服。有時候我們也不理解,為什么客戶去超市買生鮮產品沒有那么多說道,而對于網購的產品要求就很高。”劉宇無奈坦言,“現在客戶對于生鮮電商產品的期望值都很高,導致電商企業和物流企業做起來壓力都很大。”
標準經——非標準化產品與標準化經營
生鮮電商之所以不好做,很大原因就是大部分都是非標品,例如葉菜、有機瓜果。非標品主要會造成兩方面影響,一是不便于統一包裝和配送;二是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度,例如明明在網上下單時看到的是顏色鮮艷、大小一致的產品,但拿到手中卻發現大小參差不齊,顏色也不鮮亮;這兩點也是跟傳統電商差異比較大的地方,像3C、圖書等實體產品跟圖片差異不大,消費者容易接受,而且形狀大小一致,方便包裝和配送。
如果說非標準產品僅是不利于客戶的認可和包裝配送,那么在經營管理中標準的缺失則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生鮮電商的快速發展。
首先是對配送效率的影響,以沱沱工社為例,按照目前的存儲裝備和服務水準,跟普通快遞的效率差距是很大的,“四通一達”每個快遞員一天可以配送100件左右的單子,京東商城可以配送70-80件單子,而沱沱工社的配送極限也就40單左右。因為歸根到底,行業沒有統一的配送標準,而每家企業內部的標準又不一樣,企業要求越高,配送效率自然就會相對越低。
而在運輸設備的選用和采購方面亦沒有標準可言。一方面是政府部門在運輸車輛使用方面沒有統一標準,例如像電動三輪車,上海市區不允許使用,其他地方則沒有規定,這就對生鮮產品最后一公里配送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在車輛采購和管理方面也沒有標準,例如有些企業讓配送員自己買車送貨,如此一來車輛質量就無法保障,而且超載亂載現象時有發生。
“生鮮冷鏈宅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相關部門應該制定一些標準出來,包括設備的標準,服務的標準,操作的標準,成本的標準等等,標準出臺之后像我們這樣的企業,設備可以按照標準規定來采購,而且這樣消費者也會感受到這個行業是標準化的,是有保障的。”劉宇最后呼吁。